“鲲鹏”聚山城,点燃科幻星火 ——“鲲鹏奖·青少年科幻作家重庆行”圆满举办
7月26日下午,由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组委会主办的“鲲鹏奖·青少年科幻作家重庆行”主题活动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少儿科幻作家陆杨、潘亮,“鲲鹏奖”获奖作者代表岑叶明、王志轩、吕珈瑶、宋渝川等相聚活动现场,聚焦重庆独特的城市基因,共同探讨如何激发青少年科幻创作活力,为科幻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活动由知识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张京涛主持。
活动现场
地下空间:科幻想象的天然沃土
重庆拥有数量庞大的防空洞与地下工程遗址,其独特的空间结构为科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与会专家围绕这一特色,探讨了如何将这些空间转化为天然科幻故事素材。
陆杨指出,重庆庞大的防空洞和816工程等地下遗址,天然承载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永恒好奇与探索欲。这种对“地下世界”的探知欲望,恰恰为构建末日堡垒、地心文明等科幻叙事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起点。潘亮认为,重庆的洞穴可被视作独立的平行世界或时空节点。其结构本身为编织多元、立体的故事场景提供了便利框架,而洞穴蕴含的神秘感与未知感,是激发人类好奇心与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岑叶明说,地下空间的当代科幻意象——作为“避难所”与“生存堡垒”。尤其在描绘未来科技失控或大灾难后人类寻求最后庇护与文明延续的故事中,地下空间的深度与防御性成为构建叙事张力的核心要素。
历史地标:在敬畏中创新表达
针对如何引导青少年将历史地标转化为兼具历史纵深与未来感的科幻故事,专家们强调了尊重历史与深度挖掘的重要性。
陆杨谈到,历史地标是承载时空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强符号。在科幻创作中,它们既可充当增强故事场域感的核心场景,也能通过象征性的毁灭、重生或异化,深刻映射文明变迁或未来冲突。潘亮提出,地标是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创作者应细致观察其物理形态、结构或纹饰,从中合理发掘科幻元素或悬念线索,但想象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岑叶明认为,地标蕴含着精神价值,如坚韧、工业精神等的叙事潜力,科幻创作可运用“摧毁与重构”的戏剧冲突,探讨这些精神在未来语境下的传承与新生,并利用地标独特的视觉特质,如重庆密集建筑群等营造氛围,实现历史纵深与未来感的有机融合。
城市特质:在地文化的创作赋能
“鲲鹏奖”获奖作者结合自身创作体验,分享了重庆独特城市风貌赋予科幻故事的生命力。
王志轩以火锅文化为例,分析了其从船工御寒餐食到全民饮食的演进史中所蕴含的深层脉络。他提出,创作可聚焦其核心特质,如“辣”的痛感体验,提炼其中蕴含的底层韧性精神;并通过未来形态,如故事中的“红色糖果”,实现符号转化,在追溯食物源流中自然串联人类文明史。吕珈瑶谈到重庆空间特质与烟火气的叙事价值,密集的火锅店与茶馆构成的市井生活场景,可为未来人物提供真实互动场域;而山城独有的迷宫式立体结构,天然适合构建环环相扣的复杂情节,为悬疑与探索叙事提供坚实地理支撑。宋渝川从在地文化视角,指出地名传说与标志性景观是重要创作资源,如“流米岩”、轻轨穿楼等,通过视角转换或传说科幻化改写,如外星人视角重构李子坝轻轨的认知、将流米岩阐释为外星粮仓,可实现对本土元素的创新性转译。
活动现场
活动最后,围绕重庆打造“科幻重镇”所需的硬件支持、软性支撑,与会专家指出了关键方向与现存挑战。
陆杨建议系统性建设创作生态,包括建立科幻主题展馆、借助“鲲鹏奖”等积极拓展作品出版渠道。潘亮指出,从事青少年科幻创作需兼顾科学概念的适龄化阐释与青少年知识储备反超的挑战,这要求创作者自身持续提升科学素养。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创作经验的交流,更开启了重庆独特的山城基因与未来想象的深度对话,为青少年科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本土素材。据悉,“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协社联部等单位指导,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深圳市文联等12家机构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科幻文学赛事,创立于2021年,面向全国25岁以下创作者,已连续举办四届,在青少年科幻文学领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鲲鹏奖”始终致力于中国青少年科幻创作事业发展,也将持续激发年轻一代创作者眺望浩瀚宇宙,探索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