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 杨娟:寻找童年的隐喻
如果说,每一位写作者都要找到自己的家园,那么我的家园就是教育和童年。《22 ℃的星光》就是我在写作上的一次回归之旅,让我重新思考童年、教育和写作的意义。
童年的星光
我希望未来可以去讲一个故事,
一个大距离星之光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是时间、希望与爱,
讲一个我真心喜欢的故事。
时间是一位最好的小说家。
我对星光的爱,若是再往前推,也许可以推至童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上学,很怕放学。一到放学,我就磨磨蹭蹭的。那条我现在五分钟就能走完的放学路,当时的我可以走上一个小时。回到家,门锁着,我便窝在家门口等。夜色渐渐深了,炊烟袅袅,各家大人都在唤自己的孩子回来吃饭。可我妈妈还没回来。弟弟因为意外去世了,妈妈总觉得他还在,满世界地找,爸爸就去找妈妈。我只好窝在门口看星星。和张衡不一样,我没有成为数星星的孩子,倒是成了问星星的孩子。夜那么深、那么厚,星星是怎么透出光亮的?星星孤单吗?老师说,星星可以给走夜路的人指明方向,那它们会给妈妈指明回家的方向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相信什么样的隐喻,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那时,“星光”就是我的“隐喻”,我的一生都在找寻星光,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星光。对于童年的我来说,学校是那么快乐,学校是我的星光。长大后,我做了老师,也总是能看到那些需要星光的孩子,也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为他们扒开黑暗,让光能够照进来。
丢丢老师中途接手星海班,她希望能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拥有自己的星之光,只是有时候这光芒被暂时遮蔽了。她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发现并点亮自己内在的星光。
成长的温度
为什么是22 ℃?
22 ℃是人体感觉最为舒适的温度,既不寒冷也不酷热,让人感到放松和自在。在教育中,22 ℃代表着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一个既不压抑也不放任的环境,一个能够让孩子们感到安全、被接纳、被理解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自由地表达想法和感受,不用担心被误解或批评。就像丢丢老师所做的,她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尝试新事物,在犯错中学习。
教育的温度,在于它能够恰到好处地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丢丢老师深知,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孩子们发现自我、认识世界。她努力营造的班级氛围,就像22 ℃一样,既不苛责也不放任,一切都刚刚好。
明宇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明宇曾被视为“问题孩子”,但在丢丢老师的引导和班级同学的支持下,他逐渐学会了自我反省,展现了领导力和责任感。这正是教育的温度,它能够融化孩子心中的坚冰,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在故事中,“22”这个数字承载了多重含义。首先,它呼应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如下弦月到满月的转变,小潮到大潮的过程。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时间循环的体现,是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象征。下弦月到满月的22天,是月亮由亏转盈的过程,象征着希望和可能性的增长。
丢丢老师在教育实践中,也遵循着这样一种与自然同步的节奏。她意识到,教育不应急于求成,而应像自然界的周期一样,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和发展。
22 ℃,不热不冷,不疾不徐,刚刚好。
故事的力量
故事知道怎么办。
故事具有重塑心灵的力量。丢丢老师运用了故事疗法的理念,让故事成为孩子们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工具。面对着对世界怀有敌意,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的明宇,丢丢老师通过讲述一头被困的鲸鱼“星”的故事,触及了明宇内心的柔软之处。这头被困的鲸鱼,它的无助和渴望自由,让明宇产生了共鸣。故事中的鲸鱼成了明宇情感的投射,让他找到了自我反思的机会。
故事还激发了明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明宇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探索内心的真实感受。他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了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情感。
故事还具有强大的连接力量。不仅是明宇,其他孩子也被“星”的故事所吸引。他们共同讨论,共同感受,共同为“星”的命运担忧。这种共同的体验加深了他们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在彼此的故事中找到了归属感。
随着故事的深入,明宇和其他孩子不再只是被动的听众。他们开始主动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中,为“星”的困境设想不同的解决方案,甚至将故事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这种转变体现了故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它激发了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故事的共创者。
双向的奔赴
在这部作品中,我尝试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框架,探索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印象里,教师是传授者,孩子是接受者。但老师也有自己的困境和成长。孩子看似是弱的一方,却能以纯真和直率,给予老师深刻的启示。在故事中,小真虽然言语极少,但他的观察和感受异常敏锐。他的沉默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丢丢老师在面对明宇的挑战时,也经历了自我怀疑和挣扎。她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她开始尝试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孩子们建立更为平等和真诚的关系。丢丢老师原本想为明宇讲一个故事,却没想到孩子们会接过她的故事,继续讲下去,这不仅疗愈了明宇,也疗愈了丢丢老师自己。
《22 ℃的星光》中的教育模式是双向的。丢丢老师在教育孩子们的同时,也在从他们身上学习。她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从孩子们的视角看待问题。这种互动的教育模式,让师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连接。
我很像丢丢老师。事实上,丢丢老师是孩子们给我起的名字。在写作这个故事时,我也和自己的童年和解了,我彻底丢掉了童年的阴影和包袱。也希望大家能丢掉所有的预设和界限,就像孩子们一样,以一颗纯真的心去感受世界,去体验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我真喜欢丢丢老师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