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归》
作者:邹凡凡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书号:978-7-5584-4088-5
内容简介
十二岁的南京女孩元远,陪同做环岛巡回演讲的教授妈妈,来到风景秀丽、文化多元的马来西亚。在一本残破日记的启发下,元远与华人少女阿辰,开始了一段对抗战时期“南侨机工”历史的发现之旅。
一九三九年,三千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回国支援抗战。他们驾着大货车,载着宝贵的抗战物资,在险峻的滇缅公路上,冒着枪林弹雨前行。阿辰的太公就是其中一员。为了破解太公日记中的一个个谜团,女孩们在环岛的旅程中追寻着真相:一边是南洋华侨献身抗战的宏阔历史,一边是大马华人坚持学习中文、努力传播中华文化的感人故事。过去与现代,回忆与当下,两条叙事线共同构建起一曲动人心魄的爱国之歌、文化之歌。
小说以国际视野,展现了百年时光里,华人华侨与祖国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彼此牵挂;以一段“南侨机工”以身救国的奉献史、一部海外华人捍卫中华文字的泣泪书,致敬国土的守卫者、文化的守护者。作家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与轻松有趣的当下巧妙结合,将宏大主题埋入生活的纹理,以充满悬念的上下求索,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具有全新阅读体验的历史小说。
目录
1 南洋
2 书店跑过去
3 古老的日记
4 日记残片(整理)Ⅰ
5 元远的“挖掘”工作
6 有线索了!
7 柳暗花明又一村
8 日记残片(整理)Ⅱ
9 哆来咪
10 答案
11 日记残片(整理)Ⅲ
12 雨林探险
13 队友情谊
14 日记残片(整理)Ⅳ
15 古董小巴
16 日记残片(整理)Ⅴ
17 海上船来船往
18 遇到蓝博士
19 族魂
20 日记残片(整理)Ⅵ
21 三宝井寻踪
22 闺蜜
23 又一个答案
24 日记残片(整理)Ⅶ
25 生日
26 最后一站
27 日记残片(整理)Ⅷ
尾声
后记有路,就不遥远
节选
古老的日记
元远是那天晚上,在昆诚独立中学的校园里,第一次看到阿辰那些古老的日记的。
中午到达怡保之后,大家便马不停蹄地去举办讲座的学校——昆诚独立中学。这是元远走进的第一所马来西亚的学校。
进校门首先看到的,竟是一尊大大的孔子像,雕像脸上挂着睿智又慈祥的笑容,和南京夫子庙大成殿里的那尊别无二致。
学校不算很大,十分整洁。教学楼围成一圈,围出画有蓝色篮球场边界线的操场,头顶设置了遮阳的顶棚,顶棚透明和不透明的部分相间排列,在操场上投下温和的光影。教学楼照例是骑楼样式,一楼是空出的长廊,由柱子支撑,长廊里满是欢声笑语。
站在操场仰头转一圈,只觉得满眼是字——每层过道的围栏上都安装了工工整整的楷书标牌,深褐色的,在浅色的墙面上非常突出。元远注意到那都是些名字,有单独一个的,比如“黄玉枝”“钟宝妹”,也有两个一对的,比如“陈金象蔡月琴伉俪”,还有更长的,比如“拿督郑栋梁楼”。
马来西亚不同州的学校假期不完全相同,怡保这周还在上学,所以元远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校园生活:学生们身着白衬衫、深色长裤或者裙子的校服,操场上满是打篮球的人。前来接待他们的乔校长身材微胖,穿黑底橙边印暗花的旗袍,戴珍珠项链,经过的男生女生见到她,都微微鞠躬,道一声“校长好”。
之前在吉隆坡,元远已经跟着文慧阿姨走马观花,看过美丽的妈祖庙、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雕满五颜六色神仙和大象的印度庙,吃过芝麻肉饼、椰丝馅的绿色马来卷饼、蘸咖喱酱的印度煎饼,又看到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人。她体会到马来西亚的多元,知道了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这里的三大族裔,知道这里的华人能说中文、念中文。但她从没有像此时此刻在昆诚独立中学的校园里一样,感觉完完全全地被亲切的、熟悉的人与物包围,她甚至感到一丝更传统、更温和的意味:孔子、教学楼上的汉字姓名、穿旗袍的乔校长、穿校服鞠躬问好的少年……
她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像顶棚透过的光直接照到了心里那一小块地方。
乔校长和妈妈交谈,带她参观校园。元远学阿辰的样儿,帮忙从面包车上搬书下来,摆放到一楼长廊的长条桌子上。
搬完书,抹着额头上的汗休息时,元远才想起来问一句:“校名里的‘独立中学’是什么意思啊?”
文慧阿姨一边摆放书一边告诉她,昆诚是一所“中文独立中学”,“老师大多是华人,大部分课用中文教学,不接受政府经费,而是靠华人社区和校友们的私人捐助来维持运行,所以叫‘独立中学’,简称‘独中’。”文慧阿姨说。
元远抬起头,看了看教学楼上那些醒目的名字:“就是这些人捐的款吧,所以有些楼用他们的名字命名?”
文慧阿姨说是,并告诉她这些都是捐助金额较大的捐款人。
元远看到校园里的学生大多是华人孩子,但也看到一些肤色更黑的印度孩子和戴头巾的马来孩子,他们也都说流利的汉语。
休息时间已经结束,有隐隐的乐声和朗读声传来。元远发了一会儿呆,觉得大家七手八脚地凑钱,盖起这么漂亮的校园,还让它一直顺利运行,可真不容易。
妈妈跟在乔校长后面转悠回来了,她下午和晚上各有一场讲座。下午场一会儿就开始,讲给初中部两个年级的孩子听。
妈妈做讲座,文慧阿姨就利用这个时间带元远和阿辰出校门溜达观光。她们走过怡保的老街场,看到美观大气、拱门圆顶的火车站和南洋风味十足的老屋。文慧阿姨说这些都是英国殖民时代的建筑,元远这才知道,马来半岛当过很长时间的英国殖民地。
“难怪驾驶员的座位在车子右边,而且沿着路的左边开,原来是沿用英国的传统。”元远默默地想。
晚间的讲座就要开始时,三人才返回校园。晚间的讲座是公开讲座,附近的大人孩子都可以来听。文慧阿姨立刻投入忙碌的准备工作中。
元远在一旁探头探脑,她感觉来的每位观众都认识文慧阿姨他们,大家亲切地打招呼、聊家常。
有人说:“这次可是全家出动,把最小的也带来了!”
有人说:“我是坐了三个多小时的巴士过来的!”
这不像是听讲座,倒像超大型家庭聚会。元远心中雀跃,她看到礼堂快坐满了,妈妈坐在讲台后面,正在小花的帮助下倒腾笔记本电脑,恒堂叔叔在一旁手拿话筒,准备当主持人。
元远笑着去找阿辰,看到阿辰正坐在外面长廊的长条桌前。她面前摊着笔袋和纸张,面容严肃,偶尔写几个字,像个正在进行重要战略部署的老将军。
“你在搞什么呢?”元远扑过去,跪坐在长条桌对面的凳子上。
“整理日记。”阿辰回答。
“啊,不好意思。”元远立刻说,她原本是要往前凑的,现在赶紧撤回来坐好。
阿辰抬起头,“没关系,不是我的日记啦,而是……”她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小声告诉元远,“是一些古老的日记,我暂时还谁都没告诉。”
小礼堂里偶尔响起笑声,其他时候都挺安静,文慧阿姨在稍远处带着几个因年纪太小不能进场的小朋友玩游戏。阿辰打量了一下四周,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抽出一个文件夹,递给元远。
元远打开文件夹,只见其中的每个插页袋里都夹着一张纸。那些纸看起来又黄又脆,有的皱了,有的破了,有的字迹模糊不清,但确是日记无疑。元远辨认出了日期、天气、地点等要素。
这是一些图文并茂的日记,文字占到绝大多数的篇幅,用繁体字竖着写,夹杂着一些英文词句,但能看出来,日记的作者喜欢画画,就像喜欢唱歌的人说着说着就哼出调子来一样,这位作者也是写上几大段就忍不住手痒画上两笔,都是些活灵活现的小素描,让整张纸都活泼起来。
元远想到阿辰也喜欢画画,而且水平颇高。她在社交媒体上贴了不少作品,多是手绘的日常小物件、风景,配以粗体、花体、斜体的文字,设计感十足。因为自己不会画画,元远对会画画的人总是羡慕又佩服。
看到日记开头一九三九的年份,元远掐指一算,惊讶地说:“八十多年啦!哪来的日记啊?”
“上次去阿婆家,清理了好多杂物,从一个锁锈到打不开的旧箱子里翻出来的。”阿辰说,“有好几本,但是烂得很厉害,像煮太久的肉骨茶,都散架了。我把还能抢救的纸收集起来,吹吹风,晒晒干,收到文件夹里,一共只剩这么多。”
“阿婆写的吗?”元远问——之前元远已经搞清楚了,阿婆其实是指奶奶,阿公指爷爷。
“阿婆才刚过七十岁哩,我问了她,她都不知道有这个东西存在。”阿辰说,“我猜是太公,就是阿公的爸爸写的。那个房子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盖起来的,阿公就在那里出生、长大、和阿婆结婚。”
“太公还在世吗?”元远问。
“房子盖好没多久就去世啦,所以阿公连一个兄弟姐妹都没有,不像阿婆有九个呢——对了,太公本人也没有兄弟姐妹。阿婆根本不知道太公长什么样子,连照片都没有。”阿辰说。
“阿公也不知道日记的事吗?”元远继续说。
“阿公去世也蛮早的,在我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弟弟妹妹都没见过他。”阿辰说。
啊,看来这真的是一份尘封已久、无人知晓的往事记录。
阿辰给元远看手机里的照片,说是麻坡乡下的老房子,也就是阿婆现在居住的地方。
元远一看,屋子周围全是油绿油绿的棕榈树,和吉隆坡机场高速的棕榈树还不一样,这些树都肥肥矮矮的,像长大的菠萝。房子是木头的,屋顶延伸出来,覆盖着宽敞的露台,就像童话里的房子一样。
在这座漂亮的老房子里,曾经住过一位喜欢写写画画的太公,只不过那时他还不是太公,是一位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年轻爸爸。
“我去老房子翻翻找找,是因为历史老师布置了作业,通过收集文字或者口头的资料,完成一份报道,主题是‘长辈们不为人知的故事’。”阿辰说,“找到这些日记时,一开始我好高兴,觉得作业分分钟就能搞定。可是我越看这些日记,越觉得它的内容太丰富,已经不仅是应付作业了,这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阿辰拿起桌上的纸,上面有序地列出了一些日期和人名,有的还打了些问号,像语文老师布置的阅读笔记。
“因为日记缺了好多,读的时候就像……就像拼拼图,总想把缺的那些补起来。”阿辰说。
“你是想把坏掉的日记纸修补好吗?”元远问。
“烂掉的纸已经不可能再补好了。”阿辰说,“我是想,通过实地调查,把曾经发生的事尽量还原、补全,读日记时冒出来的问题,我想给它们找到答案,比如这个……”
阿辰戳了戳“阅读笔记”,元远看到第一行写了“槟城”“寻找阿莱”几个字,后边跟着几个问题,头一个看起来奇奇怪怪:“阿莱给弟弟寄出了什么礼物?”
“槟城?我们好像后面会去。”元远说。
“正是如此!”阿辰大力点头,“杨老师的巡回讲座给了我们一个实地调查的好机会!”
元远心想:我们?这是把我也加进去了吗?
“这些日记纸,我还在初步整理。”阿辰边翻动文件夹边说,“虽然是从没见过面的长辈,但现在我对太公的了解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多。可能因为我也喜欢画画,我觉得和太公特别亲,太公和他的朋友们,我会为他们高兴,为他们伤心。相信你看了也会想知道更完整的故事,想知道日记里提到的每个人,他们的‘后来’,他们的命运。”
她抬起头,小大人儿似的拍拍元远的肩膀。“虽然才认识几天,但我觉得你会是个好搭档,不仅因为我们谈得来,也因为太公的日记和中国有关,一大半的事都发生在中国……所以,你要不要加入,一起实地考察,补全拼图,做件了不起的大事?”阿辰目光灼灼地问。
元远的好奇心早被吊起来了,现在更添几分热血沸腾之感。
“我能先看看日记吗?”她问。
“就是准备好要给你看的啦!”阿辰说着,递过文件夹。